你好,游客 登录
背景:
阅读新闻

在企业工作一年多的几点感悟 - Babyfacer_陈晓炜

[日期:2013-03-17] 来源:  作者: [字体: ]
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一边教学问,一边做学问,拿到硕士后辞职来香港读博士。之后有幸被联科集团收留,脱离教育科研领域,在企业界从基层做起。虽然时间不长,但收获不少,也印证了一些我一直以来坚持的某些看法。我个人觉得,一切才刚起步,不过会抓住机遇,渐进加速。这里分享一些阶段性的感悟。也许是青涩的想法,但也是成长的果实。

IMG_0250

我打算分三个方面去说,之前教育科研工作和学习中的感悟,现在企业工作中的感悟,同事相处中的感悟。

一、之前教育科研工作和学习中的感悟

不是说企业中的感悟么?为何要谈之前的呢?很简单,它们有相通之处。

我一直很认同某次在优米网里听前辈李青原说过的话:“治学、经商和治国,最理想的就是你都做一点。认真的治学就培养一个清楚的逻辑思维的头脑;经商懂得世间,知道钱是怎么赚来的,市场是怎么运行,老百姓是怎么吃饭的;治国,没有清楚的头脑你治什么国,你连钱怎么赚来的都不清楚,你怎么制定政策。我个人认为一个比较理想的机制应该是循环的,一个比较全面的人才,应该是这几种才兼而有之。”我十年的教育和科研(2001-2011,本科除外)生涯就是这段话里的治学,我现在从治学转向了经商。这两点能做好,我一辈子也就算不白活了(治学也可以做一辈子,只不过我不是那块料)。至于治国,离我还是太远了点。

我想说的是,虽然教育和科研与真正的企业界有距离,而且这个距离还不小,但思维方式只要把握好,一定是相通的。教书育人中让我认识到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培养了我的表达能力和急智应变能力等;硕士和博士阶段,特别是博士生(Ph.D)的训练,系统地培养了我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这些能力是相通的,不局限于所学的专业,而是适用于各个领域。

如果要总结几点感悟的话,借“我讀博士班所學到的事”一文[1][2],我修改了一些,列举如下:
  • 综合整理
    要写学术文章,综合整理的能力是绝对不能缺少的。文献探讨就是对先前文献的综合整理。这里的能力甚至包括出差开会/组织会议,你要先了解一下交通资讯、旅馆讯息、餐馆讯息、天气、人员分配、前后衔接等,综合整理这些资讯,不亚于一个旅行社规划行程时要做的事。综合整理需要的不只是能力,还需要相关软件、记事方事,让自己的记事、整理成为一套系统。这点是我在进企业工作前已经练就好的能力。不夸张的说,很多人一辈子也没练好。
  • 批判思考
    这也是麦肯锡或BCG等管理咨询公司最需要的能力之一。批判思考是需要时间磨炼的,在同领域大量阅读后才会建立自己的核心思想,之后才能对文献进行批判思考。批判思考不仅在学术上必须,其实在我们每天所吸收的大量资讯里面,针对资料进行初步筛选,其实就是批判思考的第一步。说夸张一点,培养综合整理与批判思考,不仅是建立自己的学术观,更是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 人际关系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善用老师、同事、学生的人脉,并建立自己的人脉,这不论将来是否要继续往学术圈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之前和学生保持了比较好关系,哪怕长久不联系,之后偶然遇到,也能很快重建友谊。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任何时候都得始终如一地坚持。机会成熟后再具体谈谈这点。
  • 演讲技巧
    有些学者,研究作得非常棒,但教书却让人不敢恭维,演讲也不令人特别感兴趣,这千万不要成为你学习的榜样。枯燥陈述事实并不足以说服大家给你这项工作,同样枯燥地讲课也不足以引起学生兴趣来学习知识。乔布斯或TED的演讲,我想多数人应该知道,注意看看别人是怎么说个好故事的。演讲中做幻灯片的能力也是不容小觑。工作中我遇到过抱怨做PPT无聊的人,可他其实根本离“会做”PPT还差得很远,更别谈PPT只是演示的一种方式而已。对了,工作中你会发现太多简历中说熟练掌握Office软件,但实际使用却不是那么回事的人(比如Word自动生成目录这个操作很多人都不会)。千万别小看文档的编辑处理能力哦!
  • 写作能力
    一个同样的创新点和实验结果,给不同的人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有的被顶级会议/期刊收录,有的却无人问津。这完全有可能。为什么?其实和演讲一样,也是说故事的能力,只不过表现在了纸上。博士的论文写作训练让你会觉得企业中的解决方案报告、项目申请报告、新的项目提案等等都是如出一辙(宣传文案略有不同),结构基本换汤不换药。写出的文档不仅结构清楚,逻辑清晰,同时也易于阅读。仅仅拿这三点去衡量现在很多公司的方案,大部分都是惨不忍睹的。
  • 合作能力
    独学而无友,是很难作出好研究的。其实在企业界面试时,面试官也会问你与其它人的合作经验,是如何合作的,是负责哪部分的,是如何协调的。其实,我当老师的时候,管几十上百个学生,这也是训练自己领导技巧的好机会。但我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好。
  • 情绪管理
    在学术生活、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出乎你意料或控制的事,如何管理情绪就变成一门学问。读书有读到精神错乱而退学的,这是真事。
  • 时间管理
    博士论文和项目科研都需要时间慢慢酝酿,这绝对不是像(部分)本科/硕士学习期间有些人突击考试/期末报告一样,熬个几天夜就出来的。一开始跑得快的,不一定会最快到终点,只有坚持跑下去的,才能完成你的旅程。为了这段旅程牺牲健康是很不值得的。这点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做不到。
  • 独立学习研究能力
    上课听讲下课学习只是让你沉浸在「学习前人已有知识」的快乐/痛苦中,但科研是要求你尽量沉浸在「探索前人未知领域」的快乐/痛苦中,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考试成绩好就能很容易获得博士学位。退学或被遣返的高材生大有人在,当然这里也许有其个人原因。
  • 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
    人不可能整天读书、工作,而没有其它嗜好的。如果实在没有嗜好,也千万要找方法放松自己。找到一个你喜爱又不至于太沉迷的兴趣,让自己的研究生活多点调剂。比如我就是写作、旅游和摄影。
  • 认识自己
    这个说来挺容易。然而,真切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喜怒哀乐、能力,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唯有认识自己,才能清楚知道自己的优势并将之发挥出来。以后不论从事教职或是其它工作,充份认识自己都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的步调,更能让你发挥所长。博士期间我阅读了大量与科研无关的书,也写了不少与科研无关的文章。它们帮我克服了科研的痛苦,但延长了我的毕业时间,有得有失。不过最重要的是,我认识了我自己。

可以感觉到,上面这些能力,多半是软能力,也就是无法用一份考卷来评分。有篇文章提到“为什么软件工程师的价值总被大大低估”,其实缺乏的也恰恰就是上面的这些软能力。

说了上面这些“之前工作”,就自然会谈到下面的“现在工作”。这里会开个分支话题,即职业规划

偶然阅读到一篇好文“程序算法与人生选择”,比“一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和“迄今见过最好的职业规划的文章”水平要好上许多(这两篇写的也还行,只是缺乏新意,读完骂娘或读着犯困的文章都不是我眼中的好文章)。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链接是:http://coolshell.cn/articles/8790.html

他的主要结论就是:懂算法的人应该是知道怎么做人生选择。算法就是Trade-Off,任何的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当你要去获得一个东西的时候,你总是需要放弃一些东西。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跷跷板,一头上,另一头必然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算法,每个算法都有每个算法的purpose,就算大家在用同样的算法,但是每个人算法中的那些变量、开关和条件都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我们就是生活在Matrix里的一段程序,我们每个人的算法决定着我们每个人的选择,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这里给个摘要,有兴趣点上面链接阅读全文。看不懂的直接跳过吧。
  • 排序算法:这个算法告诉我们,人的杂念越少,就越容易做出选择。我们的选择标准越清晰,我们就越容易做出选择。因为排序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让你帮助你认清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认清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个去做选择。
  • 贪婪算法:贪婪算法基本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算法,但是并不代表这种算法不好,如果贪婪的是一种长远和持续,又未尝不可呢?
  • 动态规划:因为贪婪算法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只会跟据当前的形式做判断,也就是过早做决定,因而没法达到最佳解。动态规划和贪婪算法的最大不同是,贪婪算法做出选择,不能回退。动态规划则会保存以前的运算结果,并根据以前的结果对当前进行选择,有回退功能。动态规划算法至少告诉我们两个事:1)承前启后非常重要。2)是否可以回退也很重要。
  • Dijkstra最短路径:所谓踏实,并不是踏踏实实追求你的目标,而是踏踏实实把你够得着看得见的就在身边的东西干好。这就好像这个算法一样,算法效率不高,也许达到你的目标,你在一开始花了很长时间,遍历了很多地方,但是,这也许这就是你的最短路径。


二、现在企业工作中的感悟

干嘛从学术界跳到工业界呢?我貌似罗嗦地解释过很多次。不如这次读读这篇吧:
《从学术界转到工业界(一位从大学终身教授的岗位跳槽到谷歌的人工智能专家)》
英文:On Leaving Academia,http://cs.unm.edu/~terran/academic_blog/?p=113
译文:远离学术界——一个大学教授的辞职吐槽,http://select.yeeyan.org/view/341130/345547

我最开始是做偏技术的售前,但每天还是要不停地编程,我觉得很无趣。后来机缘巧合转到了市场部做高级市场专员,还有一部分是做售前,不那么偏技术。这样以来,我有压力、动力去学习我喜欢的云计算知识。这种转变我是喜欢的。除了上面第一部分的感悟,在与上司和同事的工作中,我还发现了一些现象,感悟可以分这么几点(没前后顺序):
  • 定义问题的能力
    工作中总能遇到一些问题,生活中总能遇到一些纠结。这些问题和纠结貌似不知如何下手。其实你很可能忽略了一点:问题本身。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是错误的。很多时候,你只要问自己一句:是什么和为什么。多问几次,问题的实质就会浮现出来。
    在”世纪图灵纪念“一文中说的好:“很多难题无从下手时,正是因为问题没有定义清楚,而巧妙的定义经常另辟蹊径,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说好的定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伟大的定义往往开辟新的领域。这样的例子在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比比皆是。除了瓦伦特教授定义了什么是学习开创机器学习领域外,还有图灵用图灵机定义了什么是可计算,开创了整个计算科学领域;香农(ClaudeShannon)通过不确定的概率定义了什么是信息,开创了信息论;里维斯特(RonRivest)等通过概率上的不可区分性(indistinguishability)定义了什么是安全,开创了计算机时代的安全领域。”更有兴趣的可以去读读《机器学习那些事》,相信你对“问题”一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 发现并解决问题
    公司从来不缺乏发现问题的人,但是极其缺乏发现并能很好解决问题的人。为什么唐骏可以在微软一跃成名?这和他的野鸡学历没有半点关系。其实DavidWeiden说过,“Most people wander around in the dark and bitchabout it being dark, instead of learning where the light switchesare.”(大部分人游荡在黑暗里,他们只知道抱怨,却从不想办法寻找电灯开关。)只要你能主动发现并尽力破除万难去解决问题,那么你的升职加薪指日可待,虽然这不是最终目的,但这是你走向成功的副产品,何乐而不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是,利用阶段性结果,去推动影响工作的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这也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技巧。(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副总裁、神州数码工程院院长谢耘)
  • 主动找事做
    主动性很重要,可是很多人理解比较狭窄,觉得主动承担团队内的任务就是主动。这没错,不过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其他团队如果有事需要帮忙,你发现并主动请缨;市场上有关产品的信息主动分享;发现宣传机会主动提出并完成;公司活动需要帮忙却和业务无关,你觉得可以帮助到公司便申请主动加入做义工……我写过一篇文章“做个“眼中有事”的人”已经说过类似观点,这里不赘述。
    正是我的写作习惯和主动找事做的习惯,让我成为了CSDN的云计算专家,让同事认识到我的写作能力,让我有了转到市场部的机遇,还让商务部门也意识到我可以帮忙,让公司有了免费参展的机会,帮公司拿到了一笔金额最大的公共云订单,拿到了公司的两个奖项,获得更多同事的认识,有了参与产品管理的机会,拓展了更多的商业及合作渠道……这不是自我标榜,只是现身说法。
    如果不主动找事并把找到的事情做好,那么无论你对本职工作做得有多么好,我觉得都不是一个可以升职的理由,最多只能加薪。我从很多高层的行动中都发现,他们都能主动找到事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主动为CEO发现他不能发现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主动,很多时候,我觉得是需要激情去维持的。这里可以自问一下,你工作的时候还充满着激情吗?
  • 产品管理能力
    这个算不上感悟,但我发现我有兴趣,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是肯定的,关键锻炼的都是我希望提高的那些能力。其实,在国外,产品经理是公司CEO的首选人群,例如微软的鲍尔默就是宝洁的产品经理出身。产品经理如果希望自己以职业经理人的定位来发展,做到头,就一定是公司的CEO,并且这个CEO绝对不会受到行业的限制,因为在产品经理成长过程中,磨炼的是基于Marketing的产品管理思想,而这种思想相对于其他职位,是受行业限制最小的。因此,在国外,可以看到一个化妆品行业的CEO去跳槽管理一家软件企业,这是很正常的。但在国内就很少有跨行如此之大的。
    有兴趣可以去读读:
    我们为谁做产品决定了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做什么样的产品决定了我们的产品能走多远,我们的产品能走多远才最终决定了我们的企业能走多远。我认同UC产品副总裁李明远在产品管理说到的最重要的三点(这三点很多公司都没做好,包括自己):
    • 尊重用户:每个人都把尊重用户挂在嘴边,但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太多的产品经理是在替用户做选择,已经不再是尊重用户,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 反思能力:产品经理最忌讳的就是认为自己曾是一款优秀产品的负责人,就一定是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并想当然地认为做任何产品都没问题。实际上,决定能否成为某款产品的产品经理在于你与产品之间的兴趣、感知、互动以及深入的幅度。因此,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不一定在哪儿都是优秀的产品经理,反思很重要。要做到非常清醒地回顾先前的产品之所以优秀的原因,并且要牢牢记住:没有永恒的产品经理。
    • 知识面:做产品就像做人一样,必须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其实上面提到的尊重用户,也是知识面的体现。尊重用户更多的是从感性的角度,而这里所说的知识面更多是从理性的角度。不同的业务需要不同的知识,产品经理的知识面要足够宽阔,只有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 项目管理能力
    PMP很多人知道,不过真正做事,很多人并未用项目管理的思想来管理自己。试想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凭什么相信可以管理好一个项目或一个企业呢?简单的比如时间管理、优先级管理、干系人管理、资源管理、时序管理、他人期望的管理、教育并引导他人等等,这些都是从我上司那里学到的宝贵知识。当我学到时才发现,周围的人也受他教育却仍然原地踏步。也许是缺乏反思吧。说到反思,也是很重要,不过这里不多说,有兴趣可以看看《商业周刊》这篇文章: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9487
  • 会做事也要懂汇报
    这里将标题的链接全文摘录部分如下。我觉得已经说得很好,不需要我来狗尾续貂了。
    在职场上多年,不管是身边的同事或者是下属单位,总会看到一些人,每天很认真也很踏实的做事,但一面对每周周会或者临时性的报告时,总被主管盯的满头包,主管认为他没有把事情做好,而他自己也觉得很委屈,更让他难过的是,同期的一些同事有些已经升迁了,而他还在原地。
    这说明了要懂得如何跟上司互动交流,不是要你学会拍马屁,而是如何让上司对交付给你的工作放心,让上司随时能够掌握你的工作进度,同时也让他掌握你可能遇到的难题等等。所以工作汇报这件事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它可轻可重,因为汇报的过程不好,多数老板都将一直对你的工作不放心,连带对你也不放心,这很可能都起源於下属不懂得汇报工作。
    对於上司来说,最让人心焦的就是无法掌握各项工作地进度。(注:这点我深有感触)。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反馈,以後就不会再把重要的工作交给这样的下属。所以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汇报,却能决定你是否得到上司的肯定。但也很讽刺的,多数人都不喜欢向自己的上司汇报工作,要麽只顾埋头工作,不知道工作汇报的重要性,甚至不清楚自己应当汇报些什麽丶如何汇报;要麽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慎至还造成了一大堆问题,不敢面对自己的上司。
    那如何做好一个简明扼要地汇报?
    • 首先,清楚汇报的内容。汇报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常规性的,比如月度目标丶年度目标等,这需要定期汇报,每周或每月汇报一次。一种是非常规性的,比如突发事件丶临时工作等,这需要及时汇报,根据上司的要求汇报,不能让上司找上门来询问我们如何如何,同时这个时候也代表事情闹大了。
    • 第二,把握好汇报的方式。要依据上司喜欢的方式来汇报,上司喜欢口头的方式,我们就要避免长篇大论;上司喜欢书面的方式,我们就要避免简简单单;上司喜欢大事小事汇报,我们就要学会一事一报;上司不喜欢事事汇报,我们就要懂得有所取舍。这样会让上司容易听取我们的汇报。
    • 第三,汇报要真实、简洁。不要在汇报中有虚假的情况,或者说,不要欺骗自己的上司,一旦让上司知道我们欺骗了他,他就会对我们以後所有的汇报持有怀疑的态度。也不要过分地夸张和渲染,这会让上司感觉我们是不是另有所图,失去对我们的信任,要学会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 第四,汇报要准备充分。每一次汇报绝不能简单化,要作充分的准备,要清楚上司最需要了解什麽,以及可能要了解什麽。如果我们给上司汇报的是“一张纸”,那麽我们的手里就要握有“十张纸”,以尽量避免回答上司问题时“张口结舌”,这会让上司怀疑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态度。
    • 第五,汇报要亲历亲为。我们需要亲自而不是让下属或他人来代替自己作汇报。亲自向上司汇报不仅是对上司的尊重,也是一次与上司进行一对一交流的好机会。很多时候,我们一些好的想法,包括自己的一些要求都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来。
    • 第六,不要过分地宣扬自己。汇报的目的是让上司了解我们的工作情况,接受上司的监督和指导,而不是宣扬自己的功劳。我们可以宣扬自己的上司丶宣扬自己的团队,但不能宣扬自己。我们自己做的怎麽样,只要汇报到位,上司心里自然是很清楚的。
    好的汇报不在於你的口才有多好,而在於你的工作成果有多麽漂亮。因此一个人不只要会做,更要会说。不会做就没有什麽可说的,不会说就没有人知道你会做。
  • 主动沟通能力
    其实这也是第一部分说过合作能力的体现,也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我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我感触很深。特别我在市场部,作为与技术和商务的沟通桥梁,我们沟通良好与否,对我们自己在公司的位置,公司的良好运转等都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要主动沟通,且沟通能力强的人才有资格被提升。任何沟通的问题大部分是三个原因导致的,第一是立场不一致,第二是理解不一致,第三是无意达成共识。在“产品经理问题指南”中指出:“产品经理必须非常清楚,团队中大部分人员都不会主动汇报项目的问题,至少不会在适当的时间主动汇报问题,这会使得问题越藏越深、越拖越大,所以通过走动式管理及时发现问题不失为管理的好方法。”


三、同事相处中的感悟

相处的同事有上级、同级和下级。“上级”在上面部分已论及,“同级”主要还是沟通技巧问题,这里不多说。
“下级”的感悟都可以在这两篇文章里找到一些论述,我不再多说。
我并不想以某种身份去教训人。只是我的确发现有上述文章中提到的问题:和上司距离太近,分不清楚上下级开玩笑的尺度、做事不用心、不仔细、觉得做的事情没有意义所以就没有毅力,学艺不精但缺乏压力去主动学习、遇到困难爱推脱、利用工作时间大聊闲话、不善于沟通、遇到事情擅自主张不请示领导……

缺点一旦发现,我都会尽量去克服。有的一次就克服了,有的需要花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还有的甚至需要一辈子。有人觉得一辈子的缺点还需要克服么?但我觉得量变总比不变要强吧。无论是下级、同级还是上级,都只有克服了缺点并积极提高工作中各种相应的能力,才可以做到升职或加薪。也许有人认为说这些太俗,其实我也从来没把它们作为主要目的,那只是反思和积累的副产品。说开去,实现人生理想不也是靠这些一点一滴的反思和积累么?

IMG_0178


不好意思,一不小心写这么长,没打算读的人能看完,我只是给自己的反思做个交代。

尽量做到“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原文源自本人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f46f701010svf.html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