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背景:
阅读新闻

最有趣的事情总是难以预测:2015 年九大焦点趋势

[日期:2015-01-19] 来源:  作者: [字体: ]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列出 2015 年值得观察的几项趋势,它们未必会在 2015 年出现爆炸性成长,但很有可能会出现指标性的进展或事件。欢迎各位读者看完后留言讨论。

    新闻与内容网站

    媒体,特别是报纸和杂志,可以说是网路时代下一个仍在不断挣扎的产业。纸本的部分无论是发行量、订户数还是广告客户(和广告预算)都不断地下降,许多纸本媒体关的关、卖的卖,有一阵子报业(和杂志)彷佛被判了死刑,只是不知何时才是行刑日。

    然而就在上个月,纽约客刊登了一篇文章 〈 A Bit of Good News About Journalism 〉,提到包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与金融时报等筑起「付费墙」的媒体网站,订阅数都出现显着提升。而付费墙的先行者金融时报,其营收已有超过 60% 是「直接来自内容」(数位加上纸本),广告所占的比例已不足 40%。不过,目前状况比较乐观的都是大规模的业者,地方报业和小型纸本媒体仍然危机重重,先前被 Facebook 共同创办人 Chris Hughes 所收购、去年底经历剧烈人事变动的《The New Republic(新共和)》杂志即是一例。

    巧的是,国内的《财讯》杂志也在年末刊登了这篇 〈报纸变形计:失去的阅报率,用点击率赚回来!〉 讨论国内报业如何利用网站和 app 赚回从纸本流失的收入。

    我们不会预期报业在 2015 年就能扭转奇蹟,像凤凰般浴火重生,但这会是值得期待的一年。至少,我们已经看见了死灰在复燃。

    串流音乐

    去年九月在国外风行已久的免费串流音乐服务 Spotify 进入台湾,旋即掳获台湾网友的心。不过随着串流音乐势力愈来愈庞大,打乱既有的音乐工业体系,许多人开始探讨「听到饱」的弦外之音。小天后 Taylor Swift 更以「扞卫音乐」之名,坚持音乐不该免费,而从 Spotify 撤下所有歌曲。挟带全球千百万粉丝的主流歌手首次宣战,Spotify 不敢怠慢,动之以情的同时也据理力争:创办人 Daniel Ek 以数字做出回应,Taylor Swift 今年就从 Spotify 拿走 600 万元,至今已经支付 20 亿美元给唱片公司。

    串流音乐对于创作者而言,究竟是助益还是残害,引发激烈论辩,这又牵涉到唱片公司与创作者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回过头来,串流音乐的商业模式也备受质疑,始终无法摆脱「营收愈多、亏损愈多」的魔咒。加上头号劲敌 YouTube 终于在今年底正式吹响参战号角,苹果若如传言也推出串流音乐服务,Spotify、Rdio 等一干新创公司是否能够继续挺进,将是重大考验。

    2015 年,艺人与串流音乐服务之间能否顺利磨合、服务本身能否看见获利曙光、以及 Google、苹果强势压境会对产业造成什么冲击,值得观察。

    串流影音

    2012 年全球串流影音龙头 Netflix 靠着大数据撑起的《纸牌屋》起死回生,也把其串流影音地位推向空前高峰。有科技研究机构预测,2015 年 Google、Yahoo、阿里巴巴都有可能收购 Netflix,可见其抢手程度。Netflix 目前全球布局仅限欧美国家,先前其他地区的网友可以透过 VPN 破解,收看 Netflix 的串流影音节目,但就在 2015 年初,他们开始封锁这个方式,不过这个举动也意味着,Netflix 可能将正式向外扩张,已确定今年叁月纽西兰、澳洲能够开始使用 Netflix 服务。

    Netflix 形势一片看好,坚强的技术实力强压历史悠久、影集品质有目共睹的美国有限电视龙头 HBO,HBO 的串流服务 Maui 搞了两年当机连连,只能移交外包。但若 HBO 正式参战,两者正面对决的戏码,想必也将媲美高潮迭起的戏剧情节。

    回过头来看中国,影音串流服务同样风生水起,拥有软硬体强大生态圈的乐视,已经进入台湾,企图把观众锁死在萤幕前的思维早已落伍,传统电视台怎么接招、MOD 又会如何迎战,是 2015 年的观察重点。

    共享经济

    共享停车位,共享办公室,共享 Wi-Fi,共享保姆,共享劳动力,共享一辆车,共享一个家。

    共享经济,既美丽又危险。硅谷新创公司搭建网路平台,媒介本来永远没有机会接触的需求方与供给方,让平凡小民都有赚外快的机会,Uber 与 Airbnb 是个中翘楚,募资拿到手软,估值分别突破 400 亿与 100 亿美金。然而从虚拟走向实体,复杂性远高过纯网路服务如 Facebook、Google。随着他们日益扩张,掩藏在创新模式底下的漏洞一个一个被揭开。Uber 其中一项服务私家车共享,已在全球惹出不少麻烦,而 Airbnb 尚未正式进入台湾,即已因「私宅未设消防设施」导致身亡事故。

    共享平台经常以「创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作为行销话术,但也的确是真切的挑战。人性幽微,且对新事物总是好奇伴随恐惧,纵使 95% 的使用者都有良善之心,只要出现一名作恶者,就足以撼动人们对其服务的信心。各国政府单位面对这股势不可挡的共享力量,也势必得做出具体回应,彻底箝制恐怕只会引发反弹,应该审慎思索法规调整的必要性,确保叁方(平台、需求方与供给方 )权益。最后,回到最根本的源头,倘若平台使用者发生意外,责任归属又要怎么划分?平台利用使用者数据隐私的界限又在哪里?这些都是 2015 年展望共享经济的重点。

    电子商务

    阿里巴巴在中国耀武扬威,亚马逊在欧美市场当仁不让,两家企业在近几年频频跃上媒体头条,而且经常被拿来比较,只是两者始终未能正面交战。不过去年底有传言指出,阿里巴巴可能买下 eBay,抢滩美国市场,而亚马逊则在去年中打出全球产品直输中国的策略,两家地表最强电商的战争,可能就会在 2015 年一触即发。两家巨头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中小型电商,也正觊觎自家以外的市场,美国、亚洲电商纷纷踏入东南亚,跨境购物的趋势锐不可挡,全球货畅其流不再只是空谈。

    而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综合性电商的送货速度也是比拼重点,亚马逊积极试验各式各样的快递方法,从无人机到脚踏车,务求在不到半天的时间内即时送货到府。标榜快速配送服务的新创公司 Instacart,则以「群众外包」的模式,承诺一小时闪电到货,已获千万美金投资。

    网路与行动金融

    结合网路与行动科技进行塬本属于金融业的服务可说是近年的风潮,从 email 转帐(Square Cash)、信用卡交易(Square、Apple Pay)、证券(Robinhood)、基金(余额宝)、线上金流(Stripe)、微型/小型信用贷款(蚂蚁金服)、银行的部分功能(Simple 与 P2P 借贷… 更不用说在中国连水电费都可以缴的支付宝。

    但金融服务的本质不会因此改变,新创公司在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也不太可能取代传统银行的储蓄业务,主管机关的严格监管也会持续。这些跳脱银行传统思维的公司正在以各种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介面,其中又以中国的蚂蚁金服与腾讯的努力最为积极——他们要直接成立「没有实体分行的银行」。

    去年,与阿里巴巴关系匪浅的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以及腾讯都在中国取得了银行的经营许可,分别筹组浙江网路银行与前海微众银行。这两家银行的特色在于,试图透过无实体分行的方式营运,并且计划凭藉大数据来执行信贷业务的徵信与风险评估。但是没有实体分行的他们,要如何吸收存款呢?金融时报认为,他们已经证明自己有能力向广大的使用者「吸金」,因为使用者已经很习惯在支付宝或财付通上「储值」或是购买基金。1

    周日,前海微众银行已经正式开始营运,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还到场见证了第一笔贷款的发放,他说:「微众银行的一小步,是金融改革一大步。」

    即时通讯

    即时通讯大战方兴未艾,WhatsApp、LINE、Facebook Messenger、微信、Skype??你的手机里面光是聊天 app 也许就可以组成一个资料夹。最近一两年,通讯 app 发展盘根错节,元老级 WhatsApp 维持一贯「不打广告、不做行销,只靠下载费用作为收入」的信念,即使被 Facebook 收购之后也一样,Skype 则精进于提升沟通品质,比如最近就推出即时翻译功能,跨国界也能顺利畅谈。

    不过,有些通讯 app 则是急于突破「纯聊天软体」的局限,近几年来动作频频,藉着与人们互动最频繁的优势,开拓新地盘,进化成全方位工具。微信与 LINE 可以说是个中翘楚,前者俨然成为中国人的 Facebook 社群平台,此外更切入订餐、团购、订票等生活消费领域,而你我都很熟悉的 LINE 在也已开枝散叶,新闻、游戏、漫画书城等等抢攻使用者盯着手机的分分秒秒。

    既然作为人们生活的中心,「支付」不约而同成为通讯 app 的发展重心,微信与阿里巴巴之间的竞合让人眼花缭乱,去年农历新年的「红包」宣誓微信入侵支付宝版图的野心,今年微信又将有何动作,令人瞩目。LINE 去年底宣布进军行动支付领域推出「LINE Pay」,美国媒体也传出 Facebook 正在测试 Messenger 内的支付功能。2015 年,通讯 app 在沟通传情之外,会各自使出什么奇招,值得期待。

    穿戴式装置

    穿戴式装置是近年科技圈流行的话题,手环、手表、眼镜甚至是戒指,还有柯南、小兰身上的一堆行头无论是传统大厂叁星、SONY、摩托罗拉,还是 Jawbone、fitbit 和 Pebble,推出的产品都曾是媒体的焦点。「网路女王」Mary Meeker 去年发表她知名的网路趋势报告时,手上也戴起了 Jawbone 的「UP」手环,2013 年时她配戴的还只是一般的手表。

    我们认为,穿戴式装置在 2015 年的看点有几个:Apple Watch、fitbit 公开上市2,以及 Google Glass 的命运。

    去年,苹果终于在世人的引颈期盼下发表了 Apple Watch。有人不看好市场反应,也有人认为即便 Apple Watch 不能复制 iPhone 的成功,但是要做到像 iPod 或 iPad 那样是有可能的。3(人们所熟知的 iPod 成功故事跟事实可能有点出入。事实上,iPod 刚推出时尽管话题性十足,但在市场上还无足轻重,一直到推出 iTunes Music Store 以及与 Windows 相容之后,才在 2004 年末、2005 年开始了爆发性的成长)

    fitbit 在上个月传出将在今年上市,这家成立七年的公司以各式贴身的健康追踪装置而闻名。另一家交易前估值高达 30 亿美元的 Jawbone 在 2011 年推出手环「UP」之后,陆续募到了数以亿计的资金。穿戴式装置会是下一个 iPod,还是下一个 MD 播放器呢?今年或许就是那个分歧点。

    但是穿戴式装置不是只限于眼镜或手环,还有服装。台湾有一个在 1970 年代创造经济奇蹟,与网路、数位科技不那么相关,还曾一度被认为已步入夕阳时期的产业却很值得我们关注:纺织业。所谓「智慧衣」的设计与制造,例如材料与织法如何与电子产品结合,都是纺织业的专业所在,相关的专利布局也都在近几年陆续发展,4这在新的一年里也值得我们观察。

    企业行动化

    叁十一年前,苹果推出那支打倒老大哥的广告,没想到去年两家公司反而决定携手合作进军企业市场,在上个月推出第一波的 10 个 app。苹果与 IBM 合作的消息应该是去年科技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新闻之一。有「分析师之王」称号的独立分析师 Horace Dediu 甚至称苹果与 IBM 合作是 2014 年「最大的新闻」。5

    我们认为,苹果与 IBM 两大公司的合作,将推动企业改造内部的工作方式与流程,并以「行动」引领企业变革。未来企业内部的运作方式(硬体装置、软体介面和工作流程等等),应该更能贴近一般人(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的使用情境。举例来说,Square 与银行的内部系统就长得非常不一样,至于哪一边跟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介面比较接近,相信不用我们多说。

    当然,其他像是大数据、云端、低成本的太空活动(第一个在 Kickstarter 募资的太空望远镜预计于今年升空)、自动驾驶技术、无人车、无人机、机器人与人工智慧等领域的进展,以及创投的投资方向,也都是值得我们在 2015 年关注的主题。

    我们相信,2015 年将会发生很多您在这篇文章没有看到的大事与突破,套一句 A16Z 合伙人 Benedict Evans 说的:6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to happen this year is almost certainly not on this list.

    今年最有趣的事几乎可以确定不会发生在这个名单中。

    这或许就是我们观察科技趋势的乐趣所在 :)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