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背景:
阅读新闻

《大数据》作者涂子沛:大数据本质上催生的是效率革命

[日期:2014-07-29]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志艳 [字体: ]

 

  暌违两年,《大数据》作者涂子沛携新作《数据之巅》再出“江湖”。两年间,“大数据”概念从无到有直至滥觞于业界报端,足显见信息洪流下国人对于数据的日益追崇。至今,关于大数据战略、数据治国和开放数据地讨论仍在发酵。

  对于这本书在中国引发地热潮,涂子沛直言“完全出乎意料”,细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这是一本中国社会需要的书!”

  赛迪顾问数据表明,中国的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市场将继续增长,预计从2014年的143.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540.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99.7%。《财富》曾撰文称,大数据被称为“新石油”,但就像石油一样,要让这些数据产生价值,就必须、加工并用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涂子沛认为这其中蕴藏着很多新兴产业崛起地机会,“中国有后发优势,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

  虽然《数据之巅》仍以数据文化和科技在美国地发展为主线,但和《大数据》一脉相承,其重心和出发点,用涂子沛的话说——“还是中国”。从追溯中国数据历史上的吉光片羽,到思考“民族复兴是否能量化”的中国话题,再到分析中美在“云、隐私和未来”上面临地不同挑战,涂试图在历史的纵轴之上,写出数据时代的全景,在和美国的横向对比中,思考中国的现况和未来。

  当下图书市场冠之以“大数据”名义的书已不在少数。如果把大数据研究领域比做“江湖”,则江湖里又分为“国家治理派”和“产业升级派”。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眼中,涂子沛显然属于前者。吴认为“这本书在美国200多年的政界商海、刀光剑影中勾勒出雄浑的数据思维、文化、价值观和方法论。”

  若以名字定义,《大数据》《数据之巅》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技术书,文字阡陌间的人文哲思气质贯穿始终,这是涂子沛力求“将科技符号转化为文化符号”地努力,技术只是工具,倡导“尊重事实、强调精神、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数据文化才是实质。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将中国明朝未能走向资本主义归结为中国人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国家”。涂亦认为,“数据文化的匮乏,是中国之所以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世纪的大数据时代,中国能否成为参与者甚至领导者,值得思考。

  长居美国,站在“他者”的角度,涂子沛自感能更客观研究中国的发展之势。中国业界对“大数据”异乎寻常的求知热情,让涂子沛感性的形容自己最初“心中像有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了一下翅膀”,而潜心写作了八个月的《数据之巅》,则让“内心的那只蝴蝶,振翅而出”。两年间,涂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数据文化“布道者”的角色,鉴于此,与兼职写作《大数据》时不同,现在的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

  “写作是极其孤独的,但因为一份使命感,我要继续写下去。”涂子沛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