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背景:
阅读新闻

“智慧城市”如何借助大数据告别雾霾困扰

[日期:2014-04-17] 来源:中国清洁门户  作者: [字体: ]

  雾霾围城让很多人感觉到了无处可逃的深深绝望,今年两会期间,空气质量更是引起了公众的集体危机感。要想彻底告别雾霾,必须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对它进行全面的监测与分析,才能有效地预警和治理。

  近来我国多个城市爆发雾霾天气,空气污染严重。一时间,雾霾、PM2.5“爆表”成为坊间热议、微信微博热门话题。随着PM2.5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日益被公众熟知,人们对于“雾霾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有人调侃,重度污染天走在上班路上就是一台“人肉吸尘器”。对于戴眼镜的我来说,很反感口罩,现如今,也开始了上下班路上用口罩武装,家里也必备了空气净化器,业余时间就在微博、微信搜各种应对PM2.5的偏方,不管这些有没有效果,权当心理安慰了。

  忆往昔,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河流清澈,现如今,成为我们的向往。过去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已经让现在的我们尝到了恶果,过度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推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出台,加强对于资源节约、废物减排和治理污染技术的研发和执行已经迫在眉睫。

  “雾霾”现已成为许多都市人最扰心的一个热词。如何缓解十面“霾”伏,保障呼吸安全已是民生最大的期待。究竟十面“霾”伏的敌人来自何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或许可以寻根溯源,因为它能帮助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判断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面——空气质量。

  借助大数据采集技术,我们将收集到大量关于各项环境质量指标的信息,通过传输到中心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直接指导下一步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并实时监测环境治理效果,动态更新治理方案。通过数据开放,将实用的环境治理数据和案例以极富创意的方式传播给公众,通过一种鼓励社会参与的模式提升环境保护的效果与效率。

  预测变化趋势,构建大数据监控分析平台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此次雾霾迟迟不退?环保部门分析,污染排放强度高,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物排放量大;加之气象条件不利,污染物难以及时扩散;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PM2.5污染区域性及相关联区域污染相互传输,是重污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那么,燃煤、机动车、工业污染和扬尘究竟各自“贡献”了多少PM2.5、PM10?高耗能企业的生产规模、排放量这些数据是否层层上报,准确统计?掌握此数据的部门是否能向社会公开?是否能够有更准确的数字?因为目前的数字都是大致而已,而且不同的研究机构发布的也各不相同。

  数据生来就不是平等的,有一些数据更重要,所以首先就需要关注更重要的数据,并基于重要数据去进行预测。其次,数据的重要性也有相应的排序,哪些数据要优先采用,哪些数据需要舍弃,这就需要进行数据清洗。此外,数据的应用是有范围限制的,还需要关注数据的范围,基于这些数据的范围来做出决策,看哪些数据是更加实用,哪些数据不那么实用。

  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倡导: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他强调必须有所作为,同时公开、透明并及时向公众公开PM2.5的数据,提醒公众有污染,损健康,要加强自我防护。要树立全民意识,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治理。

  开放的大数据助推智慧城市

  放眼望去,“智慧城市”的大潮正席卷着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触碰当前中国城市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雾霾。毋庸置疑,它已经成为目前最困扰中国城市发展的顽疾。

  那么,如何化解雾霾问题呢?首先看看世人皆知的“雾都”伦敦。上世纪50年代,伦敦的城市环境非常糟糕,通过一系列的治理,现在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智慧城市大踏步地发展和建设,有效的防御和监测我们的居住环境乃重中之重。我国应建立雾霾污染监控预警机制,一旦预测到可能发生大规模、严重的雾霾污染,就要提前启动污染源削减行动,警示公众。雾霾的形成与污染物排放有直接关系,也与气候条件有关。我们需实施监控预警,动态解析污染来源,还要研究停产多少企业、停驶多少机动车,将需花多少钱,而公众的健康和社会收益是多少,经济影响会怎样??只有通过这样系统的科学研究,才能形成更好的决策。

  开放数据是数据挖掘的重要来源,城市数据来自市民和政府,同时又服务于市民和政府。公民有了知情权、政府有了公开信息的义务,数据才变得像资源一样被开采并且能够被利用,否则,数据分散、隐藏在各个地方,之后的挖掘、可视化、应用都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开放数据,才能使智慧城市的数据收集更全面,才能让数据更好地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数据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以及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这次雾霾污染事件给各地政府敲响了警钟,各地政府应弄清楚污染源和污染等级的关系,制定应急方案,明确当发生哪种程度的污染时,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将可能达到怎样的效果;还要提前主动警示公众大气污染程度以及应对措施。我们期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有所改善,同时也希望有一定的监测机制去帮我们做一个预警的提醒作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有保障。由此,依靠大数据分析北京或其他城市空气污染的形成及对策,任重道远。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