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背景:
阅读新闻

“悄悄关注”着你的还有“大数据”

[日期:2014-02-18] 来源:新快报  作者: [字体: ]

东莞8小时迁徙图

  春节假期刚结束,央视马上曝光东莞色情行业,顿时掀起一场扫黄持久战。千万别小看负面新闻报道的科普意义,继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学习化学知识以后,我们也可以在东莞扫黄中更直观地了解一个“不明觉厉”的领域——大数据

  “百度迁徙”通过手机用户的定位数据,映射出东莞扫黄启动8小时内人群的迁徙轨迹,被网友戏称为“嫖客小姐逃离图”(见图注)。先不论这样的算法是否严密而完善,这都反映出大数据的应用与我们一言一行息息相关。

  人们每天网购、玩游戏、住宾馆、买车票都会留下数据足迹,在未来,如果敢于将自己的数据交给互联网,它或许就能为你包办衣食住行,甚至找到贴心的男女朋友。啊,这难道不是宅男剩女的终极梦想?■新快报记者 陈晓颖

  “需要会员资格吗?以后只要有李敏镐的视频发布,都会推送给你手机哦!”看到广告,你可能首先会愤怒一下——哪个应用泄露了我的手机号!他们怎么知道我喜欢李敏镐!咦,李敏镐……于是默默地点开了广告进入网站注册会员,毫不犹豫地在“我已阅读并同意以上条款”的前面打上勾勾。

  这些可怕而贴心的服务,都是从大数据而来。发邮件、传送图片、订机票……每一个行为,都可能留下数据记录。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的数据产生量仅在2011年就达到1.8ZB(或1.8万亿GB)。光“大”,自然是不够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推出相应的服务才是最终目的。随着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大数据”不仅仅是盯着你的钱包,你也可以利用好这些资源,赚回来。

  健康

  如果流感有趋势预测

  你可能不会担心吃鸡了

  假如统计数据表示,本周得流感的几率低于1%,你可能就会试一下了。谷歌早在2008年就推出了实时更新的“流感趋势”(Google Flu Trends),据称能够提前两周提供精确度不低于疾控中心的结果。只要用户在搜索平台输入温度计、流感症状、肌肉疼痛、胸闷等与流感有关的关键词,系统就会展开跟踪分析,创建地区流感图表和流感地图。但这个试验性产品,还没中国方面的数据。

  预防生病,充足的锻炼自然不可少。戴一个内置GPS的手表,记录海拔增益和损耗、速度、卡路里消耗量和心率等数据并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健身计划。想要在一个月内瘦5斤?这些数据会告诉你每天要进行多长时间的锻炼、吃多少、怎么吃都一一安排好。如果还不放心,还可以用智能血压仪、血糖仪等精确采集你的身体指标数据,预测自己健康状况和未来某种疾病的发病概率。这些人类用肉眼看不到的隐患,或许就能被数据分析扼杀在摇篮之中。

  不要以为这些设备都离我们很远,不少调研机构、媒体都预测,这些带着电脑的眼镜、手环、手表或将在今年迎来大爆发。

  娱乐

  平时在网上的“指指点点”

  可以帮你告别单身

  说到大数据在娱乐领域中的应用,当然不能忽略《纸牌屋》大受欢迎的原因。这部在2月14日推出第二季的美剧是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Netflix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果,他们记录了数千万用户在看视频过程中的每一次搜索、回放、快进、停止行为,甚至依据暂停截图数据来判断观众更喜欢哪一种布景和画面。继而得出观众都喜欢演员凯文·史派西,喜欢导演大卫-芬奇。将这些因素糅合起来,得出了这部大热美剧。

  而这样的数据统计方式,也逐渐为国内许多视频网站所应用,比如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视频,进度条上“旋转吧小彩旗,根本停不下来”“李敏镐大长腿完败哈林”之类的节点都是观众的high点所在。

  登录各大婚恋网站,通过设置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爱情观等分类问题,网站就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推荐与你匹配度较高的一类异性,甚至建立模型,促使用户快速找到沟通的话题。就是这样,宅男也能找到另一半,而不是借助3D打印机……

  购物

  不要用公司电脑上网搜奇怪的东西,会造成尴尬

  许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电商上购买过一件产品以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会在上网页面的广告栏里发现相关的产品。购买过怀孕书籍的,就会向你推荐婴儿用品;搜索过手机的,就会告知移动电源大优惠。这样的个性化推荐自然方便,但这也告诉你,不要在办公电脑上搜索奇怪的东西。不然,同事看到你的电脑没完没了地推送,节操就掉地了。

  在个性化推送的领域,有人已经走得更远。据《华尔街日报》今年1月中旬的报道,亚马逊想要推出一项“提前送货”服务,也就是在你点击购买前,根据你的早前订单、搜索记录等资料将货物运往距你最近的货物分拨中心。

  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Big Data)是时下最火热的IT行业的词汇之一。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在互联网领域,大数据能够挖掘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在凌乱纷繁的数据背后找到更符合用户兴趣和习惯的产品,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隐私

  想着怎样隐藏上网痕迹

  还不如拿去卖

  普林斯顿计算机科学家纳拉亚南在其博客上说,可供分析的数据越多,就越不可能保持“匿名”,识别一个人只要33个字节的信息量。

  去年,纽约一位软件开发者兼艺术家Federico Zannie收集了自己几个月以来所有的数字轨迹,从网站到聊天记录到照片到GPS数据,在网上公开叫卖。“广告产业赚了300亿美元,他们在用我的数据赚钱,我却一毛钱都没拿到。如果大家都像我这样做的话,那些卖家们就会直接向我们购买私人数据了。”他在“商品说明”上这样写道。

  最终,他通过向213个人“卖”了自己,赚了2733美元。

  律师说法

  传统行业隐私保护法律

  在互联网领域同样适用

  大数据浪潮来势汹汹,也引起了人们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的陆宇星律师告诉新快报记者,在传统行业所使用的个人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在互联网领域同样适用,但依然会存在界线模糊的灰色地带。“许多互联网公司的目的不在于收集用户的信息,而只是一种间接行为,法律不禁止即可行。但如果将这些信息出售、非法提供,就会触犯法律。”

  陆律师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出现信息泄露的情况,但在诉讼中举证、鉴定却更加困难,需要专业第三方机构的介入:“现实中,(互联网个人隐私保护)维权很难,成本大且获益比较少。所以很多用户不会选择诉讼,反而是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他认为,现在用户最需要的,是在便利性和安全度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