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数据,很多人觉得很神秘,但其他它就发生在你我身边,虽然你看不到它,它却时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以下的两个例子。一家运用了大数据分析工具的百货公司根据女孩在连锁店的购物记录,推断出这一女孩怀孕,然后开始通过购物手册的形式向女孩推荐孕妇产品。而这一作法让还未知道女孩怀孕的家长知道这一真相,于是家长勃然大怒……
另一个例子,是我们每天在facebook、twitter、微博等社交网络上发布不计其数的信息,那些你发布的你喜欢电影片名、你喜欢的运动品牌、你的所在位置和情绪标签,都在被无声无息的收集,成为广告商、产品生产商、品牌营销商通往现实世界精准营销策略的有力佐证。也许,Facebook正是根据你的个人状态和照片文字,推断出你的感情状态而选择要不要给你推荐社交产品,推荐好友等等。曾有媒体这样描述,如果将社交数据与其他金融数据结合,你甚至能把Twitter变成一个股票交易工具。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大数据散发出的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国内许多传统企业都将大数据用到了库存、客户消费分析,物流、配送等环节,而解决了许多问题。但在挖掘并使用用户数据的道路上,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用户隐私成为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隐私角力 争议再争议
在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无论在何时、何地、何处,手机等各种网络入口以及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等都会对个人数据进行采集、存储、使用、分享,而这一切大部分都是在用户无法有效控制和知晓的情况的发生的。最后的结果,我们的一举一动、你的地理位置、甚至你今天一天去过哪些地方,使用了哪些工具,都会被记录下来成为海量无序数据中的一个数列,并和其他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隐私问题一直是越来越社交化的互联网争论的热点,许多巨头也从未逃脱过隐私争议的漩涡,一直是在隐私摩擦角力中发展。例如,facebook的“赞”按钮是一个特别有利于品牌商广告商进行营销活动的功能,用户点了此按钮,意味着向相关广告方出示了自己的数据。而被facebook收购的Instagram于2012年12月17日公布了新的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允许广告主更灵活地在广告中使用照片、用户名和肖像。这一条款也引起了用户的广泛争议。有媒体在报道中称,用户和媒体普遍理解为,该公司将享有出售用户照片的永久权利,既不必支付报酬也不用事先告知,其中包括将照片用于广告用途。新政发布后,随即在用户、互联网和媒体间引发争议。
